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題:中國鐵基高溫超導研究團隊:比拿獎更重要的是貢獻
  記者張素
  “拿獎既是榮譽,也是負擔。拿了獎很不好意思,那麼多人做了貢獻,我只是替大家拿獎盃”,7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說著,看了看圍坐在身邊的同伴。
  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研究團隊,因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0日在北京獲得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此之前,該獎已連續空缺3年。
  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瞭解到,超導是21世紀能源領域戰略性的技術儲備之一。物理所和中科大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積累與合作,首次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40K),確定鐵基超導體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為促進凝聚態物理學科發展和超導應用的實現做出了先驅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然而在受訪時提起學科貢獻,研究團隊便有揮之不去的遺憾。他們說,日本化學家細野秀雄在2008年2月報道臨界溫度26K的LaFeAsO1-xFx超導體,從時間節點來看確實比中國先行一步。
  “當時我們也在進行製備工作,由於種種限制,沒能衝上去”,貢獻代表之一、常年從事相關工作的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SC10研究組組長陳根富懊惱地說,他曾在2007年嘗試製備高品質的超導單晶樣品。
  趙忠賢亦透露,團隊早於1994年就開始著手研究類似於鐵基超導體的結構,但因未能大膽嘗試鐵金屬而錯失良機。“所以當日本學者有所發現時,我們不會再丟失機會,就毫不猶豫地繼續做”,他說。
  受此精神鼓舞,同時基於20多年的積累,中國鐵基超導研究成果逐漸形成“井噴”,其中包括此次得獎的中科大陳仙輝研究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組——他們同時獨立觀測到43K和41K的超導轉變溫度,證明鐵基超導體是高溫超導體。國際刊物《Science》(科學)撰文稱“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國已成為一個強國”。
  “現在但凡有關鐵基超導體的國際會議必有我們團隊的人參與,我們每隔幾天就會有嶄新的成果呈現給學術界”,趙忠賢自豪地說,他們也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國外機構開展合作。
  此外,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本已應用於科學研究、信息通訊、工業加工、能源存儲、交通運輸、生物醫學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但它們是陶瓷性材料,複雜的製作工藝使其大規模應用受到限制。趙忠賢表示,在工業上更易於製造的鐵基超導體勢必在上述領域發揮功效,比如改善通話質量、製造計算機芯片、改進磁懸浮列車等。
  值得一提的是,物理所早在1989年就曾以“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趙忠賢也是其中一員。回憶往昔,他感慨因該學科一度遇到瓶頸,致使一批優秀人才無奈離開,“真想讓每一位曾從事超導研究的貢獻者都得到一枚勛章”。
  “如今超導研究重掀熱潮,又有一批優秀的年輕人加入科研隊伍”,趙忠賢寄語他們能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安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讓超導研究牢牢扎根中國。
  追溯超導研究歷史,已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中新社記者順勢將“諾貝爾獎情結”的話題拋給研究團隊。
  “我不願談這件事”,趙忠賢低聲說,他不想基於諾貝爾獎評判工作,“能否拿諾貝爾獎,應該是水到渠成、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不斷拿出原創高質量工作,不再出現遺憾。
  坐在他旁邊的獲獎者代表之一、物理所研究員方忠也補充道,“科學研究有時跳躍,有時曲折,很難想象一步到位”。他說,團隊基於興趣,為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埋頭科研,“拿獎是後期的認可,有了積累自然會得到國際認可”。(完)  (原標題:中國鐵基高溫超導研究團隊:比拿獎更重要的是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qocjegsfqpv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